十多年前,当品牌、机构、人物等信息开始出现在网络上,并能形成传播时,一个新兴的行业应运而生——网络舆情监测。彼时的信息传播以PC网络站点为主,监测信息的主要类型是新闻、微博、论坛、博客等,监测方式以人工手动搜索为主(网络舆情时代之前是以剪报纸、剪实物纸张及书籍等形式开展)。
作为网络舆情监测专员,需借助百度、360搜索、搜搜、搜狗等搜索引擎,以及微博、论坛、门户网站等站内搜索工具,手动输入关键词,来查看各平台上的相关信息。
虽然当时全网的信息量不多,但搜索过程却占据了很大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比如某个项目有10个关键词,那每个平台就得搜索10次,要完成一次全平台的监测,手动搜索次数会达到几百次,严重占用了舆情监测专员的时间,为了提高效率,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安排人手,将平台进行分割,一人负责几个。
后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新闻、社交媒体逐渐搬上移动端,为大众发声和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空间,除了媒体平台数的陡增,整个网络的信息量也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
在媒体平台及网络信息量双重增长的压力下,人工搜索监测的方式越来越力不从心,但科技终究是在不断向前发展,落后的工具必然会有新的工具来代替,而舆情监测软件正是这个替代旧搜索监测工具的全新产物。
相比人工搜索监测,舆情监测软件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将多平台信息聚拢到一起,设置好关键词后就能自动抓取信息,只需点击刷新一个页面就能浏览全部信息,不用一个平台一个关键词的去搜索,由此让监测效率得到了空前提升,也让舆情监测行业快速步入系统软件阶段。
第二阶段:舆情监测软件爆发式增长
只需一套系统软件在手,就能随时掌握全网相关信息,这样的功能让很多人为之惊叹,纷纷将其奉为舆情监测的终极法宝,而这也为后来舆情监测软件被过度神化埋下了伏笔。
在需求和吹捧的不断刺激下,市面上各种舆情监测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仅两三年时间,全国就冒出上百套,虽然UI界面风格各不相同,但主推的宣传点却大致相似:全网覆盖、亿级信息处理、分秒自动预警、自动生成舆情报告……
所有的宣传都在向大众暗示监测软件的“自动”功能:自动监测、自动预警、自动报告……至于舆情监测专员,则被远远丢在了那个人工搜索监测时代,以至于有时候跟客户说会配备舆情监测专员汇报信息,客户的第一反应就是“你们怎么这么落后,居然还用人工?”
在大众的印象中,似乎开展舆情监测只需要有一套舆情监测软件,所有的事情就都能自动搞定,可事实真如此吗?
但凡真正开展过舆情监测的人就会明白,舆情监测软件本质上只是个信息采集工具,每天按关键词采集到几万、几十万条信息,在这些信息中,有价值的可能不到3%,而舆情监测软件只能根据是否包含正负面词对信息性质进行简单粗暴的判定,既不准确,更无法告知客户什么信息是有价值的。
要及时、准确掌握这3%的重要舆情信息,客户必须得全天实时盯着这几万、几十万条信息看,最后发现自己变成了全职的舆情监测专员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舆情监测行业一直需要舆情监测专员。
说到底,舆情监测软件商只不过是想更快、更多地赚钱而已,为了让客户租用自己的系统,尽可能抬高监测软件的功能和作用,他们绝不会告诉你开展舆情监测工作并非只是租一套系统就够的。因为,一旦涉及监测专员配套服务,沟通成本、人员管理成本都会直线上升,这是一件非常麻烦且执行难度很大的事情,远没有租一个账号让客户自己去监测省事。
但是有需求就有市场,有一部分吃过监测软件“亏”的人,在认清舆情监测工作的本质后,开始寻求“人工+软件”配套的舆情监测汇报服务模式。
第三阶段:人工+舆情监测软件配套服务
在大家看来,“人工+软件”将会成为舆情监测行业未来标准的配套服务模式,而事实上这种模式一直都存在于国内较早一批舆情服务公司中,对他们来说舆情监测软件的出现,只是将旧的搜索监测工具替换了而已,精准的舆情汇报一直在靠舆情监测专员。只是整个行业受软件神化论影响太久,当用户认知趋于理性,服务模式回归本质后,难免让很多初涉舆情的人觉得新颖罢了。
即便是舆情监测软件商,最终也不得不开始组建自己的舆情监测人工团队,因为大家已经开始不迷信软件了。
广告免费检测是不是不安全
网站群,网站集群, 网站集群系统,政府网站群系统,学校网站群平台,网站群管理系统,维网科技。
公司坚持以品质为首,用案例说话,让客户成为朋友,全国签约政府单位达到300多家,高校达500多家,客户范围辐射全国。